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Chat学“问”④ | 如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样本?

作者:   时间:2023-03-03   来源:   浏览数:

编者按

学术中原提问,专家来回答。在全国两会到来之前,学术中原开启学问聊天模式,联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黄河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热词,立足中原,放眼全国,问答式聊学问,找专家要答案,为发展问计。

Chat学“问”第四期 学术中原对话苗长虹

主题:如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样本?

人物名片:苗长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Q1

学术中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在世界格局的大变局中,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文明相比有哪些特征?

苗长虹: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整体性。中国文明是总体性的文明,是全球化时代后发国家创造的全新文明形态。

二是具有文明的综合性。强调五大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维度的协同发展。

三是文明的内生性。文明新形态扎根于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明,有文明演进的内生动力和历史逻辑。

四是体现文明的包容性。中国文明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念,与人类的其他文明互学互鉴、和平共处,在人类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

五是文明的可持续性。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支撑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Q2

学术中原: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现代化,人类文明进步的主线是经济进步。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对当代人类经济进步的贡献有哪些?

苗长虹:

贡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以包容性增长替代不平等增长有研究表明,1973—2013年,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74%,但同期工人薪酬仅增长12.5%,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包容性。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发布了包容性发展指数,全球29个发达经济体中,有20个国家的社会包容水平要么恶化,要么保持不变。然而,中国却比较好地实现了包容性增长。2017—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差由2.71缩小到2.50,中国通过脱贫攻坚等系列制度安排实现了包容性增长。

二、以包容性全球化替代逆全球化2022年1—11月份,全球贸易增速已经跌破3%,但是中国出口依然维持在13%,充分体现出中国在推动全球增长中的贡献。在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0.4%,在新的全球化变局面前,实现了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而不是一些西方国家以脱钩、断链为导向的逆全球化。

三、以创新驱动发展来遏制生产率增长减速趋势生产率下降是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新技术革命、贸易关系以及地缘政治,都对生产率产生复杂影响。新世纪以来,全球生产率一直在减速。二十世纪末期,全球生产率增长41%,新世纪以来生产率仅增长19%,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生产率不断下降。但中国积极并全力拥抱第四次产业革命,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异军突起,已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口红利丧失带来的生产率减速的挑战,潜在生产率年增长率平均在5.5%左右,在全球重要经济体中,生产率具有明显优势。

四、以统筹发展与安全来促进物价基本稳定近年来的新冠疫情、贸易和地缘冲突,严重困扰着全球供应链,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数十个国家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但高利率往往加剧财富不平等。然而,中国却通过统筹发展与安全,成功地应对了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确保了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实现了物价的基本稳定。

五、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而不是放任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以及所带来的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加大,已经严重阻碍生产活动,损害人类健康,加剧社会经济不平等。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动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速实现能源转型、绿色转型、低碳转型、数字转型,为全球气候治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中国方案。

六、以共同富裕来替代两极分化税收制度是解决不平等问题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很多国家由于政府财政赤字扩张和不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导致一系列危机。政府资助的社会安全网能够减轻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帮助长期贫困者从增长中受益。中国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从而在现代化过程避免走向两极分化。

Q3

学术中原:人类文明经历了三大阶段,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到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文明,再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数字文明。在文明转换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苗长虹:无论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还是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文明,都脱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为人类文明提供了环境基础,也提供了一个约束。

在文明转换过程当中,国家制度非常重要。以什么样的国家形态、以什么样的制度方式来实现这样的转型很重要。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当今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一个时空高度压缩的过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数字文明的复合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

Q4

学术中原:黄河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黄河流域的重要根基,黄河文明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样本,探索推进黄河文明现代化的道路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传统农耕文明典型样本的黄河文明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塑造大江大河治理标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进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样本?

苗长虹: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样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积极探索——

一、推动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系统之间交互耦合、协同演化,需要探索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全流域为尺度的黄河生态带、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建设,是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探索生态脆弱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特征,探索基于自然的治理方案,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减缓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粮食安全,改善人类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打造世界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

三、构建全流域一体化生态、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体系黄河流域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的重任。在全球大变局时代,流域一体化的生态、粮食和能源安全非常重要。

四、协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包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黄河流域能源、矿产、重化工产业占比高,又面临水土资源和环境能源的刚性约束,要积极利用数字经济和能源革命实现传统产业绿色改造。

五、分区分级分类探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模式黄河流域地理差异非常大,人地关系复杂,要形成分区分级分类的发展和治理模式。

六、着力以国内大循环实现各省区、上中下游、城市群间的联动发展在双循环新格局构建中,黄河流域各省区和城市(群)之间要形成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和保障制度,这是推动流域空间经济一体化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七、以国际大循环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建设对黄河流域开放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在国际大循环中,黄河文明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大陆桥、自贸区、自创区等为载体探索制度性开放的新模式。

八、强化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集聚辐射作用黄河流域城市群覆盖人口3亿多,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提升黄河流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在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地建设国家重要创新高地,布局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形成国家级科创走廊。

(特别感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金明大道 | 邮编:475001/475004

版权所有 ©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7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