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原提问,专家来回答。在全国两会到来之前,学术中原开启学问聊天模式,联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黄河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热词,立足中原,放眼全国,问答式聊学问,找专家要答案,为发展问计。
人物名片:李庚香,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
学术中原:都说黄河历史悠久,据说在华北平原还是一片汪洋时,远古的黄河就不断从黄土高原上滚滚而下,挟带泥沙冲击出华北平原。黄河在《史记》里就叫大河,很多的历史典籍、文艺作品中的大河也特指黄河。如王维的“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元好问的“落日青山一片愁,大河东注不还流”等,甚至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也是指黄河。
李庚香:世界上古老的文明都起于大河流域,或者说一切文明都起于大河两岸的平原或台地。研究表明,黄河在150万年前孕育,50万到10万年前初具规模,10万到1万年之前演变成了上下贯通的大河。
种植业的出现、动植物的驯化、陶器的使用、原始宗教的兴起,无不与黄河相关。中国在新石器时期、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古代文明发展中,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归功于沿黄河流域形成的伟大的黄河文明。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包括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长达三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如此,从史前文明到北宋,黄河文明的灿烂令人炫目,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成果,以及独特的制度创造。
在中国乃至东方,论伟大,没有什么能与黄河并肩而立。因此我们说大黄河、大哉黄河,深刻体现了黄河的品格和特质。
学术中原: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但黄河源头很小,流量也不大,水量仅为长江水量的1/20,为什么还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李庚香:可以说,与长江相比,黄河并不是最长的,但地位却是最高的。
黄河文明的“古韵”时期,包括五个千年:五帝时候的千年、夏商时候的千年、周的千年、秦汉的千年,以及唐宋的千年。在这五个千年中,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无论是源头时期的脱颖而出,抑或是此后的长期引领,乃至安史之乱、靖康之耻、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衰而不坠,其在中华文明中一直起到榜样作用。
所以说,黄河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引领、雕琢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其在与世界七大文明的对比中,显现出它的独特性。比如说我们的王朝首都,向西至洛阳,寻求的是山河拱带,形胜甲于天下;向东至开封,寻找的是天下之中,安邦在德不在险。可以说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体现在其凝聚力、向心力上。黄河文明既无与伦比、独领风骚,又独一无二、不可复制。
学术中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的祖辈沿黄而居,耕作繁衍,进化出灿烂的黄河文明。但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我们今天怎样实现黄河宁、天下平?
李庚香:“黄河清”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历史告诉我们,秦汉之前的黄河是清澈的,其之所以成为浊河,在于秦的富国强兵,在于汉的西北用兵,在于秦汉时期对黄土高原的耕作大开发。所以我们今天实现黄河宁、天下平,实现黄河清,其核心仍然是生态保护,或者说是协调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要解决生命共同体,解决碳达峰、碳中和问题,都要立足于黄河生态问题,都要立足于对“河之曲”“河之浊”的思考。
学术中原: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黄河变成中华民族的幸福河。新时代黄河文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可行的路径建议是什么?
李庚香:如果历史之黄河我们重视的是黄河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么新时代之黄河我们要更加重视黄河文明的未来力和引领力。
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要求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黄河文明复兴的路径必须奠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之上。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来看,我们的文明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三级跳。在这个三级跳中,黄河文明主要是一种农耕文明,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结合体。
在新时代,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其进行重建、重构、重塑,使之自觉地奠基于社会化大生产之上,自觉地立足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之上,就成为当下第一位的任务。
就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复兴黄河文明现在有三个最核心的任务:一是打造天下黄河的品牌,二是建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是要建设文明黄河轴心带。
(特别感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EMBED THE SNIPPET BELOW IN YOUR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