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抓好大保护,母亲河铺展生态新画卷

作者:   时间:2020-01-14   来源:   浏览数:

抓好大保护,母亲河铺展生态新画卷

【编者按】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新年伊始,黄河流域如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怎样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光明智库特邀专家展开讨论,共同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已有成效、重点难点与推进之策。

【本期嘉宾】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艾少伟

1.保护母亲河,成效显著、风险犹存

光明智库: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绩如何,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艾少伟:以黄河滩区为例,其国土空间管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定挑战。比如,受洪水影响,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需持续加强;如何处理好严格的生态管控与滩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应深化研究。黄河滩区既是黄河行洪滞洪空间,也是滩区居民基本生产生活空间,保障黄河滩区行洪滞洪功能,改善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升滩区发展水平和居民福祉,是滩区国土空间利用面临的主要任务。

2.摸清黄河“生态家底”,统筹协同实施保护

光明智库:面对体弱多病、水患频繁的母亲河,应该如何整体统筹、做好协同,把保护黄河生态环境落到实处?

艾少伟:黄河的保护与治理,要强调系统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协同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从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实施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上中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的差异,在规划好各自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增强保护、治理与发展的协同性。

3.紧抓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症结?

艾少伟: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治理黄河,一方面要着力解决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现象,针对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沙调控动力不足的现状,论证规划古贤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建设,增强水沙调控合力;另一方面,要从根子上统筹解决黄河泥沙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根源所在,要持续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合理处理林草、梯田及淤地坝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和梯田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但至今仍发挥重要拦沙作用的淤地坝大多由农民在上世纪自发修建,坝体普遍缺乏维护,带“病”运行,具有很大风险。建议在水土流失区新建淤地坝的同时,尽快对已建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

4.厚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

光明智库:黄河保护治理并非一日之功。要实现黄河生态长治久安、持续美好,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考虑和提前谋划?

艾少伟:第一,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已经开展的生态补偿实践普遍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同时仅限于特定小型流域,在大面积全流域管理推广中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建议: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增强补偿的刚性约束;通过收取生态补偿费、实行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在适宜地区探索建立碳汇交易、节能量交易、排污权交易等生态产品市场化模式。

第二,实现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控。探索实现水资源刚性约束的行政、经济、工程、科技、法律等途径。在行政手段上,流域各省(区)的用水情况要与取水许可证发放联系起来,国家要将各省(区)执行用水指标与批准省(区)水资源工程联系起来;经济手段上,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资源,开展黄河水权、水市场、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等问题的研究工作;工程手段上,加强流域机构对已有涵闸的控制能力,有效调节黄河河口流量;科技手段上,建立现代化的径流调节分配管理系统;法律手段上,将黄河水资源协调管控上升到法律高度,对超计划用水的行为进行法律制约,依法办事。

第三,强化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要对滩区进行分区管制。根据洪水风险及生态系统特征,合理确定滩区规模和空间类型,对滩区实施分区管控与治理,协调人—地—水关系。要加强黄河堤防建设。提前规划设计控导、束流节制工程等,加强防浪林、大堤护坡、抗洪抢险道路等工程建设,加强对二级悬河和弯形河道的监测与整治。要推进滩区移民搬迁与民生改善工程。制定有效政策引导滩区居民有序转移,以土地流转、生态农业等举措,改善短期内难以搬迁村庄的人居环境和民生福祉。要加强滩区治理的科学性。加强针对性研究,开发设计滩区与河道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洪水风险预警系统等,为黄河滩区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8日 07版),原文有删减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金明大道 | 邮编:475001/475004

版权所有 ©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7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