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27日,首届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开封举行,论坛以“黄河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主题。
重新审视黄河流域战略地位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表示,构建黄河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支撑带,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学界需要重新审视黄河流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从国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建设路径三个方面,对黄河(生态)经济带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讨。
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认为,黄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合作机制尚不明确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须构建支撑黄河流域东中西互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经济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表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当前,新一轮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起步,跨省区综合经济区如何实现市场一体化应成为关注的重点。发展黄河经济带十分契合这一思路。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看来,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区域政策体系,有利于黄河经济带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陇海—兰新沿线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
“黄河经济带横跨8省区,总面积255.05万平方公里。2017年,黄河经济带总人口3.35亿,地区生产总值18.4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4.2%和21.8%。”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表示,这些数据体现了黄河经济带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谈到当前黄河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金凤君认为,一方面,黄河经济带既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发展地方经济,形成发展新动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又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夯实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另一方面,黄河经济带也面临缺乏龙头区域、自然环境有待治理等制约因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许学工表示,黄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是能源资源富集带,但同时也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缓慢、生态脆弱等问题。
促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优势与不足的深刻分析,与会学者进一步围绕黄河经济带的重点发展方向与高质量发展任务展开讨论。许学工建议,应突出黄河流域特色,以中华文明为魂,促进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带。同时,要严控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在金凤君看来,黄河经济带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工业集聚发展,促进工业园区有序布局与发展,推进城镇体系健康发展,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空间协调发展格局。
刘勇提出,在建设黄河经济带的过程中,要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西北干旱沙漠治理以及黄河下游悬河和黄泛区盐碱地治理等工程,不断改善黄河流域国土资源开发质量,以此促进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实现空间市场一体化,构建分工协作新体系。
黄河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主任张松认为,要推动协作研究,组成课题组,对黄河上中下游各省区进行详尽细致的调研。应以流域生态保护为目标,以良好的生态促进流域经济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