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大河民风: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

作者:牛建强 张逸尘   时间:2018-06-10   来源:黄河报   浏览数: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大河两岸独特的民俗风情彰显着黄河文化的包容与魅力,也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的真情流露。黄河流域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民俗均脱胎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下游冲积平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沿着河流交融共存。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不仅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像黄河文化一样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植根于大河子民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节日庆典中。薛麦喜主编的《廣河文化丛书·民俗卷》》详细介绍了沿黄地区百姓的民俗生活,姚向奎、梁珊等细致描写了黄河号子的吟唱艺术,鄂崇荣、隋艺等探究了黄河九曲灯会,等等。基于对这些成果的消化吸收,我们拟从黄河流域百姓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以及民俗风情的特点3个方面对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加以概说。

黄河流域的日常生活

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大河子民付出良多,织其衣冠,筑其梁屋,果其口腹,担其出行。百姓们的举动看似普通,实则皆是传统习俗的内容。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黄河上中游与下游地区由于地域差异,百姓的生活习惯也有差别。下面主要从服饰、饮食、家居、出行以及生活禁忌5个方面来陈说黄河流域百姓习俗的共通与特别之处。

一、传统服饰

黄河流域的先民依河而居,多事农桑,故服饰以简单实用的布制衣物为主,且色彩单一。平日里为了农忙耕作,以短打为主。若从季节来看,百姓夏日着单衣,春秋穿夹衣,冬日披棉袄。所谓单衣,即是以一层布制,有长短之分,短者称“小布衫”,长者称“长衫”。春秋的夹衣俗称“夹袄”,即是夏季之单衣里面多一层里衬,内外两层,可抵御春秋两季的凉风。而冬日的棉袄则是在“夹袄”里填充棉絮、软毛等,以抵御寒冷。棉衣有长短之分,短的称袄,长的称长袍。长袍通常过膝,不过膝的短袄,下身常有棉裤相配。

黄河流域普通百姓的衣着虽大多如此,但中上游和下游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如黄河上游的青海地区,冬季时女子多穿一种名为“棉绑身”的棉衣,这种棉衣比其他棉衣略长,领子较小,大对襟,两侧有叉口。黄河中游的陕北一带,常在棉衣之外,套上一层用动物皮毛(以羊皮为主)制成的大衣或坎肩。毛皮在外,是为了抵挡在劳作时从河边吹来的大风。而黄河下游的山东无棣县,人们为了行动方便,多穿一种叫“衩裤”的无裆棉裤,穿时配以单裤,适合长途跋涉。在长期的生活中,百姓的衣着也是为了方便耕作。如山东的百姓在冬季劳动时,多用黑色布带将裤管扎住,这样既可御寒,也可防止翻土时虫子或尘土的进入。陕西、河南一带,百姓夏拳时会在头上系一块头巾,既可遮挡黄河滩地扬起的沙尘,还可用来擦汗。

在年节里,为了庆祝,黄河流域的百姓会打扮一番,佩戴特殊饰品。立春时,山东的西南部和北部有给小孩缝制春公鸡、春娃娃等玩具的习俗。这些特殊的玩具一般用彩色布制作,钉在小孩子的衣袖上,寓意“吉祥”,希望孩童健康成长。二月二,龙抬头,河南淮阳的百姓会跳起传统舞蹈,以娱众神。舞者穿上带镶边的黑色衣服,并用垂于地的黑纱包住头部。山东地区的人们则着红色、戴红帽、系红巾以迎喜神。端午节时,年幼的孩子也有独特的服饰或者配饰。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有给孩童穿五毒兜肚的习惯。所谓五毒,是指蛇、蝎、蜘蛛、壁虎和癞蛤蟆。民间认为,这五样东西有毒,弱小的孩童较易受到伤害,而农历五月正是这些毒物活跃的时节,因此端午节给孩子们穿上这样的服饰。黄河下游地区的人们则制作艾草香囊给孩童佩戴,用意和上述做法相同。

二、传统饮食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由于降水量较少,先民们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筛选出了几种生命力旺盛且适应地方水土的农作物,即所谓的“五谷”。这也就决定了黄河流域先民们以五谷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所谓“五谷”,即麻、黍、稷、麦、菽。麻指的是芝麻,古称脂麻、油麻。先人们已懂得种植芝麻用来榨油,以烹饪菜肴。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百姓依然以麻油作为食用植物油的首选,黄河流域所产“小磨香油”更是一绝。黍,又称黍子,是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寺经·魏风)》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已将黍子作为主食了。黍子煮熟以后黏性极强,常被制成各种糕点。用黍子酿酒也是黄河流域的传统,黍酒清香浓郁,为百姓所喜爱。稷俗称谷子,又称稷米、小米,和黍一样,是先民最早培育的作物。黍和稷以黏度来区分。稷具有耐干旱、高温、生长期短等特性,在黄河中上游广为种植,小米饭、小米粥都是百姓喜爱的主食。麦即是麦子,分为大麦、小麦,是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麦子磨成面粉,可以制作饼类、馒头、面条等主食。菽即为豆类作物,一般指大豆。最初,黄河流域的先民主要食用大豆的叶子,并用大豆做成豆饭。后将大豆做成各种制品,如豆芽、豆豉和酱油等。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豆腐,是黄河流域百姓的最爱。

每逢佳节,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食品会比往常丰盛一些。平常只做圆形和方形的馒头,在春节来临之时,便变换了各种形状,或做成各种花朵样,或缀上红枣作为装饰称为“枣山”,或做成动物形状,或做成所谓“财神爷”的模样。这些食品作为供品之一,在大年初一时供奉祖先。而用猪肉或羊肉馅包成的饺子,更是黄河流域百姓过年饭桌的必备饮食。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山区,用黍子面做成的油糕是节日不可或缺的面点。山西乡宁县有以吃油糕为特色的“油糕会”。黄河上游的青海,孩子满月时,用面做成薄薄的面片,放油锅里炸成“饳饳漠馍”,在宴席上分发给前来祝福的宾客。农历二月二,黄河流域百姓会炒玉米和各种豆类,而河南舞阳县的百姓还会煎面托,做年糕吃。

三、日常家居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先民,采用半地穴式的居所,利用天然山体或者土岭建造房屋。今天河南三门峡地区的地坑院、山陕等地的窑洞都是这种穴居方式的变形和延伸。

从建造格局来看,窑洞属于靠崖式居所,地坑院属于下沉式穴居方式。这两种建筑方式,与黄河中上游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黄河上游的河西走廊,戈壁荒漠连绵,土质粗糙,不利窑居。山陕等地,黄土土层深厚结实,适宜开凿洞穴,可保证穴居的稳定性。黄土高原连绵延续,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以打井的方式向地下开挖约三丈,然后从旁边挖洞,形成地坑式的院落。这两种独特的窑洞建筑在河南荥阳以西,直到山陕等地,皆有广泛分布。宋代郑刚中《西征道里记》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直到民国时,在甘肃东部的平凉、庆阳、固原等地,人们仍是傍山凿窑居住。民国《重修镇原县志''民生志·居住类》曾记录,陇东各县除城市修建房屋外,散处四乡的百姓有崖窑,有高窑,有地坑庄。采用如此的居住模式,固然有木料缺乏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当地适合的土脉和“陶复陶穴”的居住传统使然。甘肃镇原县无山可依,地坑庄分布广泛。人们在平地上挖一大坑,“内修窑支,中砌水池,以防阴雨”。这种地坑庄有三间为一院的,有五、七、九间为一院的。房取单数,以中间一间为主房,称为“客窑”,即会见宾客之所。其他各间,“或家主所居,或儿妇所住。或作厨房,或住长工。或养牲口,或储食粮”,各有所用,毫不紊乱。千百人家,都是这样的坑穴式院落构造。平地上远远望去,“不见人烟。及入其门,则鸡鸣犬吠、白叟黄童,几疑别有天地,非人间矣”。若登高而望,连在一起的地坑院就像“蜂房”一样,很是壮观。这便是地坑穴居的特色。无论是深居地下的地坑,还是依山而建的窑洞,因具体地形而取舍,都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这种穴居习俗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特色,主要以豫西、山西、陕西、陇东为中心,是大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日常出行

黄河中上游多山地,道路蜿蜒曲折。在技术落后的过去,百姓出门多选择乘骡或驴。若要搭载货物行远路,就会在这些牲畜身上套了车架,这样还可供多人乘坐。有货物时多以人力车载重,如陕西等地的木质独轮小车。马是内蒙古、青海等地游牧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这里的草原广袤平坦,加上放牧的需求,人们在幼年时就已学会骑马,这就是“马背上民族”称谓的由来。而运输货物时则以牛马牵拉一种称为“勒勒车”的独特架车。这种车子轮子巨大,不易陷入草原的沼泽和雪地。

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且农耕发达,人们多养牛。人们除了用牛耕地外,还用于交通。牛车在黄河流域由来已久,西汉时,由于刚刚摆脱战争离乱,马匹紧缺,连皇帝的车架都不得不用牛车来替代。

此外,两岸。百姓把黄河也当作交通渠道,用大船从中游至下游运送货物。甘肃、青海地区的百姓用羊皮做成筏子,皮质筏子坚韧耐用,遇到滩涂也不担心漏水,能很好地适应上游河道狭窄、水流湍急的环境。中下游的百姓则以木船载人载物,方便出行。

五、特殊习俗和禁忌

除了融进生活的民俗,带有地方特色的民谣和民歌也蕴含着先民们传承下来的风俗。黄河号子,就代表着黄河流域先民粗旷豪放的文化。

黄河经常性泛滥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灾祸,治理黄河成为沉重的责任。这项任务要合众人之力,于是在劳作中诞生了抢险号子和土硪号子。人们根据任务的轻重唱出铿锵有力的曲调,这些调子大致分为快号(骑马号、小官号)、慢号(绵羊号、花号)。快号鼓舞士气,每个动作都踩在节奏上,使得步调协调一致。还有一种号子,是人们在打硪时唱的,有快有慢,舒张得法。慢号也称老号,调子以悠长为主,跟打硪的动作相协调,故称为土硪号子。号子除了协调众人的动作将地基打得结实外,还能在拂去人们的倦意,给辛苦的劳作带来一丝欢乐。

黄河同时也是沟通不同地域间物货的水道。唐宋以来,黄河两岸的百姓利用黄河交赋运粮,互通有无,但是黄河各段水文特征不同,部分河道狭窄,货船无论是上行或下行皆须船工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在这项艰苦的工作中,便诞生了黄河船工号子。船工号子各具特色,如逆流而上的“上行号”“拼命号”。船工从行船到拉纤都会唱起号子,这便构成了黄河岸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们对冥冥之中的神灵存着敬畏之心,生怕触碰他们的忌讳,这便形成民间禁忌。这些禁忌渗透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节日之时,其约束力更加明显。在黄河三角洲的滨州地区,除夕守岁时禁止大声喧哗争执,忌打骂孩子,包饺子时忌讳说“破” “完”等不吉利的字眼。正月里禁动针线,不推磨,忌空锅,吃完饭后会在锅内放水或者馒头。而中原地区忌讳正月理发,长辈通常会告诫晚辈:“正月剪头死舅舅。”

某些特殊职业,如黄河岸边的船工,也有很多语言方面的禁忌。如在拖船下水时,船工们喊的号子里会刻意将带“帆” 的字眼用“篷”来代替。因为他们是水上营生,“帆” “翻”同音,对船工不利。

黄河流域的节日庆典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寒食、清明到除夕、春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很多精华。而黄河流域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发源地,其节日民俗更是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原生性。我们从传统节日、庙会和灯会等节日庆典来了解黄河流域百姓节日狂欢的状况。

一、传统节日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农耕区,节日大多与节气有关。除夕和春节就与农作物的收成息息相关。早在文明发端之时,先民们在收获时喝春酒以庆祝丰收,即为“过年”。此后,汉时创立太初历,规定了一岁之始,这个节日才固定下来。尽管春节习俗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已难追寻,但各地的基本形态还是相同的。最初为了驱赶年兽的桃符变成了今天的春联,守护家门的年画神兽也由传说中的神荼、郁垒演变成了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自从发明了爆竹,在过年的时候用爆竹驱赶年兽也成了黄河流域先民们的节日必备。守岁的习俗在河南地区极为流行,各家要守到子时。此时家家会煮上一锅杂烩,如面条、鱼汤之类,分给家人食用,并告诫孩子,这顿饭不能吃完,要有剩余,意为年年有余。

春节期间,黄河流域各地有接迎神明和祖先回家的习俗。在山西、河南等地有接喜神的传统,各地的时间各有不同,但大致都在春节的范围内,直至过完正月,还有送神和祖先回去的仪式。

农历三月间有两种节日:一为寒食,一为清明。在黄河流域,有关寒食节的来源,流传最广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隐士介子推,拒绝了晋文公重耳的请求。文公为逼他出山,无意中将他烧死。这天据说是在农历三月初五,为纪念他,这天禁止生火,不食热食,故称寒食节。民间也借用这天为自己的先人扫墓祭祀。清明前后,天气渐暖,家人结伴踏青,欣赏春景。宋代,儒家伦理思想逐渐普及,在民间开始形成这个节气内扫墓祭祖的习俗。清明节便成为黄河流域较为重要的节日。

二、庙会

庙会最初是百姓为祈求神灵保佑,在专门修建的神庙里举行的祭祀活动。后来活动的内容拓展了,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百姓在从事祭祀活动的同时,借机交流感情,互通有无,经商贸易,庙宇周围也变成了百姓的商业场所。故庙会时间一般多选定在农历四月、八月、十月、十一月等农闲时节。

在庙会举行的日子,百姓们或趁机购置农具,或将农作物及时出售。庙会的贸易辐射力比传统集市要强,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一地百姓。每逢庙会,商人云集于此,从庙门开始,沿街摆摊。除了交易外,庙会上还有为神灵演剧的内容,请戏班唱大戏是庙会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庙会数日,其热闹程度犹如过年,成为黄河流域的一大特色,至今各地农村仍在延续。

庙会也因具有地方特点和习俗而演变为特色庙会。据《演河文化丛书·民俗卷》中说,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地区,农历六月初都要举行盛大的歌会,名“花儿会”。在这一日,歌手们盛装打扮,引吭高歌。当外地歌手来此集会时,本地歌手都会在村口设障阻拦,与其对歌,直至唱到本地歌手满意后方可撤掉路障。甘肃莲花山的“花儿会”彻夜对歌,而后歌手们同游莲花山再唱群歌。山西乡宁县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的“油糕会”,可谓当地的特色庙会。这日油糕摊遍布各个街道,百姓们以吃炸油糕为吉利。

三、上元灯会

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所以古人又称它为上元节。每逢元宵佳节,除了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必不可少。在黄河流域,最为重大的活动便是黄河九曲灯会。所谓九曲灯会,或取黄河九曲之说,也有源自道家阴阳八卦阵图的说法。据方志载,清代黄河流域便有上元九曲灯会的习俗,这天百姓用竹木制作灯盏,依据一定的图阵摆放,名为九曲黄河灯。男女夜间绕着这些灯盏竞走,希望驱走百病。

虽然都是。黄河九曲灯会,黄河上游和中下游的却有不同。据清康熙末年纂修的《龙门县志·风俗纪略》载,在在元宵灯会前夕,公推一人为灯官,地方官给以札付,择日上任,负责灯会事宜。各商铺以贺资的形式承担工役费用。县城和各村堡立杆子,曲折环绕,犹如九曲,木杆上擎灯361盏,名为“九曲黄河灯”。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夜,百姓无论男女,都会在夜半时分结伴而游,名为“去百病”。

也有学者提及,明代,部分中原百姓迁移至黄河上游,黄河上游的河湟地区逐渐形成了黄河九曲灯会的习俗。当地百姓从正月初八便开始准备灯会,灯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邀请手中有黄河灯阵图的“灯把式”摆放灯阵,设计路线。这些仪式都是对传统庙会风俗的继承,也赋予了黄河上游九曲灯会的地方特色。

除了日常的转灯会,黄河中下游的百姓还有在转灯时“偷灯”的习俗。老年人“偷灯”以祈求健康长寿,而未有子女的人通过“偷灯”祈求子嗣,延续香火。摘下灯盏后忌回头看,如果灯灭了也为不祥。在青海的河湟地区,摘灯当年如若得子,还会在来年灯会时另配一灯,蒸12个馒头,做成寿桃样式,连同清油、香烛一起送到道观内,作为还愿之物。

黄河流域民俗风情的特点

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大河两岸的民俗风情极具特色和魅力。从总体上看,黄河流域的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样性

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的产生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也体现着当地的环境状况。黄河上游深入大陆,且地处高原,其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其草原植被特征,决定了当地百姓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状态,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所产生的风俗习惯必然与中下游地区的有所不同。黄土高原区的百姓利用黄土特性,建造窑洞、地坑院等形式的民居,又是其他环境条件的人们所不可能产生的特色民俗。黄河下游的牛车、黄河号子等民俗深深打上了当地环境的烙印。

二、开放性

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具有开放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曾为草原民族占据,带来了游牧文化。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并未被中断,反而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将异质文化吸纳消融,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不断发扬光大。黄河流域的民俗在体现自己大河特色的同时,更加多姿多彩。

三、连续性

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具有连续性。黄河流域的传统民俗是一脉相承的。时至今日,黄河流域的人们仍保留着很多传统生活的细节和习俗。通过这些方面,我们仍可一窥先民们的生活状态,理解先民们的朴素情怀。黄河文化具有强大的韧性,黄河流域的民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岁月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和充满活力。

总之,在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流域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它包容着不同地域的习俗和文化,具有开放性的品质。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代代相传,将这种习俗延续下来,方有了现今浓厚的黄河文化底蕴。黄河流域的民俗是一种文化展现出来的日常状态,因此也最易为人们观察和感受,成为一张最好的文化名片。在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更应坚持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宽阔胸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将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牛建强 张逸尘 原文刊于黄河报/2017年/11月/14日/第004版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金明大道 | 邮编:475001/475004

版权所有 ©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7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