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闻公告

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黄森 姚秋菊 丁雨彤 晋瀛莹   时间:2022-08-23   来源:   浏览数:

图为论坛现场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巍

 

图为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

 

821日,为了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重大课题,阐明中原与四方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关键所在,认识中原与四方在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天下文明”体系的核心线索,河南大学举办了“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 高端论坛。该论坛作为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仰韶文化研究院承办,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作为支持单位。论坛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16会议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巍,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员、院长戴向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魏兴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胡浩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立东教授、付永敢副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侯卫东副教授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及主旨引言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

上午830,苗长虹宣布论坛开幕,介绍出席嘉宾。随后,孙君健代表学校致辞,他指出此次论坛是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他代表学校向与会各位学者的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这次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弄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很有意义,本次会议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近年来,在河南大学以王巍学部委员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引领下,在众多考古机构的大力帮助下,促进了河南大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团队建设、成长和发展,也促进了考古学科和专业建设,更为以后进一步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今天是河南大学与中国历史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以来举办的第一场高规格学术活动,他相信这将为以后的合作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最后,他真挚地恳请各位学者继续关注、支持和帮助河南大学,也邀请各位专家常来指导,祝愿本次高端论坛圆满成功。

紧接着,王巍先生作主旨引言。他首先表示对黄河文化研究院的建设十分有信心,相信必将成为推动黄河文化以及中华文明研究的重要力量。他指出,从习近平总书记5·27讲话以来,集中了60多个参与单位、400多位学者努力攻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又一次掀起了研究、学习、宣传的热潮,在这个背景下,希望能通过这次论坛与学术界一道为中华文明的研究、转化和传播发挥重要作用。他以“探究文明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为题,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宗旨、核心问题。他还介绍了关于文明的几个概念:劳动分工、阶层分化、国家形成等,认为与国家的概念相比,文明的内涵更广泛,给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接着,他从仰韶文化的特点以及南北方同类玉器联系谈起,介绍了中原地区核心地位的显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三大特质。他还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背景、条件和机制。

主旨引言之后,进入专题报告的第一阶段,由侯卫东主持。戴向明以 “何为中原——史前中原文化区的新理解”为题目,从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分析史前时代的中原文化的不连续、不稳定特点,介绍了裴李岗时期、仰韶早期、仰韶中期、仰韶晚期文化。概括了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地域特点、墓葬布局、城址与大型聚落等。认为直到二里头时代,夏王朝的崛起才使得中原腹地真正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使得中原成为整个东亚的文明高地。张立东、苗长虹等分别从早期文明各文化间融合发展的历程、早期文明分布地区资源的稀缺性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弛的报告题目是“八里岗--仰韶文化中晚期村落与葬仪”。他指出八里岗是仰韶中晚期社会中规模最小、最为普通的社群。从仰韶文化早期开始,八里岗族群施行的是在族墓地中的一次葬式,但进入仰韶中期以后,开始在聚落中间实行二次合葬,合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合葬墓应当是一种为了凝聚整个社群反复实行的一种仪式活动,合葬墓葬仪所反映的应当是当时八里岗小型社群为了应对新型的大型社会的来临,避免社群离散,所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在与谈阶段,侯卫东认为八里岗是聚落考古的典型,对认识仰韶时代的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付永敢、张立东、高江涛、苗长虹等也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张弛进行了交流。

专题报告的第二阶段于下午开始,由张立东主持。首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魏兴涛先生介绍了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历程概况,以贾湖及周边遗址重要发现、仰韶文化遗址重要发现、郑洛地区考古发现、豫南地区考古发现等中原地区近年新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以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和西平谢老庄等遗址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他还讲述了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演进的基本特征:社会内部的聚落文化、丧葬礼仪、文化社会的交流融合、王权和礼仪的确定。与谈阶段,各位老师对魏先生的报告做出了评价,认为报告展示了中原地区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不同,对中原地区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更明确地阐释,对认识中原地区文明的传承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高江涛先生以“鼍鼓逢逢,依我磬声——陶寺文化与社会创造的那些‘文明’与‘神奇’”为题作报告,他从陶寺所在、陶寺文化与社会创造的九大“奇迹”、陶寺典型的王权社会、礼乐文明、“合和万邦”的思想、“务实创新”的理念、陶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或位置、陶寺文化如何弘扬与传承等方面介绍了陶寺考古新进展。

专题报告第三阶段由付永敢主持。邵晶做了“石峁与陶寺”的专题报告,他从典型器物、重要遗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入手,试图阐明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所代表的两类考古学遗存及其背后的人群在发展繁衍过程中,是如何突破空间阻碍,演绎国家层面交流互动的社会图景。陈明辉做了“良渚考古的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他主要讲述了良渚文明的概况、良渚古城一致及其腹地的发掘与勘探以及古城外围的调差勘探,并且汇报了研究的新进展。

最后,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们集中进行了讨论,论坛取得很好的效果。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中国 河南 开封/金明大道 | 邮编:475001/475004

版权所有 ©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7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